当前,我国能源供应安全威胁正不断加大。“找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然而,如何保障资源的持续供给?怎样才能唤醒沉睡的资源?15年来,ky开云娱乐-(中国)科技公司,(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为我国地质调查事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精英。
走进地质调查研究院,展览墙上一个个全国示范性项目引人驻足:参与完成的《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项目,荣获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唯一的特等奖;改进优化数字填图系统并率先应用,绘制完成全国首幅“25万数字地质图”……这些成绩让ky开云娱乐-(中国)科技公司,(武汉)的创新型人才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精英云集开创地调事业
2000年,我国亟须摸清地质家底,唤醒沉睡的资源。作为我国地质矿产资源行业的“黄埔军校”,担当地调先锋、培养地调精英,成为ky开云娱乐-(中国)科技公司,(武汉)义不容辞的责任。周爱国、张克信、郑有业等一批老牌地质“尖兵”被学校从各院系抽离重组,挑起地调“大梁”。ky开云娱乐-(中国)科技公司,(武汉)成为第一所成立地质调查研究院的高校。
早在地调院成立前,地大就有殷鸿福、章泽军等一大批教授长期活跃在“地调一线”。地调院成立之初,学校和地调院领导充分认识到,学院应充分发挥学校多学科优势,不断探索地调科学理论与方法。
地调院总工程师张克信是国内著名的层积学和区调专家。他负责参与了多项区域地质调查的行业规范和技术标准的制定,还提倡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并将野外地质实践经历作为招收研究生的“硬门槛”。多年来,张克信和学生的足迹遍布祖国大地。从深沟险壑到崇山峻岭、从戈壁荒漠到雪域高原,他总是走在学生前面。
院长周爱国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与生态地质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在我国率先提出了地质环境评价的理论方法体系;郑有业教授为我国青藏高原冈底斯成矿带找矿突破作出了重大贡献……15年来,地调院累计完成各类地质勘查项目1500多项,获得5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或国家发明专利,区调优秀图幅数位于全国前列。
凝练队伍传承地调精神
在地调院,从技术骨干、行政人员、专业师生到专职司机,人人都把工作视为一份事业。“地调项目从最开始的立项建议、初审到最后的资料归档……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人的参与。”周爱国说,“我们地质调查项目管理、质量监控、成果评价、人才培养四位一体的运行机制能确保各个环节有序进行;学院所提供的平台能为每一个人提供充分发展的机会,实现人生价值。”
为实现地调事业的持续发展,地调院大胆创新用人体制,打通了人才流动、使用的机制障碍,让地调人才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流动起来。专职从事公益性地质调查研究的人才队伍,辅以各学院兼职的地质调查研究人员,这样一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人才队伍,成为地调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如今,地调院在健全和完善自身机构的同时,也让全校师生参与其中,为地调事业的发展服务。
服务社会铸就地调标杆
地调院在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三维地质调查等方面都是行业的标杆,凝聚着地调院师生的心血与智慧。然而,令地调人最引以为豪的还是地质大学(武汉)成为地矿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
为国家的资源勘查开发等业务朝着系统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地调院的专家承担起对地矿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责任,先后培养人才10000余人。
2014年10月,第三批参加区矿调培训的武警黄金部队的业务骨干来到秭归的野外实践教学基地,这群身着军装的“学生”中不乏年过半百的高级工程师,接受专家历时一个半月的全方位野外区矿调培训。课堂上,主讲教授张克信结合自身的地质调查经历进行生动的授课,课后还经常到宿舍为学生答疑解惑。地调院为武警黄金部队的战略转型培训了近300名骨干,得到了国土资源部和武警黄金指挥部的一致认可。
“从承担项目到地矿行业技术人才培养,我们的任务越来越重,但也十分充实。”张克信说,“我希望国家能将地质调查纳入国家预算专项,让基础地质调查满足矿产预测、矿产普查勘探、水文地质、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等社会需求。”(记者夏静 通讯员陈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