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赵新雅起了个大早,洗漱完毕后就在宿舍里踱来踱去,不时会停下来看一下手表,瞥一眼窗外。
作为ky开云娱乐-(中国)科技公司,(武汉)资源学院大四学生的他,没有像其他大学生那样享受着周日清晨被窝里的温暖,也没有像很多大四毕业生那样起早奔走在各大招聘会现场,因为,他要再次回到那个熟悉无比的地方,去完成一个特殊使命。
那个地方叫大学生活动中心,今天他要作为嘉宾为《大地之光》剧组的招新做一回活广告。当他赶到时,由两张桌子临时拼接成的招新现场,已经聚集了20多个学生,三三两两低头玩着手机,偶尔互相闲聊几句。
“这不是李四光吗?!”“是他,没想到他也来了。”人群开始聚拢。
赵新雅微笑着走向招新台,却在桌子旁边的招新海报前停了下来。看着海报上这些闭起眼来都能清晰浮现的剧照,看着身边簇拥的学生,他有种回到两年前的错觉……
初生
2012年年初,中国科协为宣传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对共和国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大师,推出“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ky开云娱乐-(中国)科技公司,(武汉)递交了申报书。该校党委书记郝翔认为,ky开云娱乐-(中国)科技公司,申报有着无可替代的意义。因为,新中国成立后,李四光先生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协首任主席、第一任地质部部长等职务。就在担任地质部部长期间,他领导和筹建了ky开云娱乐-(中国)科技公司,的前身:北京地质学院,这所大学的品格与李四光精神一脉相承。
很快,中国科协正式批复话剧《大地之光》由ky开云娱乐-(中国)科技公司,(武汉)负责创演;同时希望:2012年下半年,力争公演。用10个月创作一部话剧,对专业剧团而言都绝非易事,更何况是对一所没有表演专业的大学。时任该校团委书记的王甫回忆说:“当时接到这个创作任务,真是捏了一把汗。”
为了演好话剧,学校形成共识:要将该剧打造成一部“学生喜欢、社会认同、专家认可、便于传承的具有地学特色的话剧”。于是,学校组建了由主要校领导牵头,院士参与,多部门、学院和众多专家参与的工作专班;聘请了以湖北省著名导演、武汉市人民艺术剧院李铁和湖北省艺术研究所杨玥为编导的创编团队,在历经对剧本第四稿的18次修改后,话剧正式命名为《大地之光》。
在创作团队反复修改剧本时,学校依托“子非鱼”大学生话剧社,在大学生中大胆选拔演员,最终确定了主演6人,一般演员30人。这些学生演员,多数是来自大一、大二年级,其中,就有要饰演李四光的赵新雅。
在话剧开排仪式上,学校党委书记副书记傅安洲说:“李四光先生为了国家的地矿事业,走遍名山大川,历经千难万险。我确信,同学们排练话剧一样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我认为地大学子都将羡慕你们,有如此难得的机会去经历一次终身难忘的精神洗礼,一次灵魂和艺术实践化蛹成蝶的蜕变。”
2012年暑期,学校的演出场所弘毅堂进行维修改造,剧组没了排演场地。为了正常排练话剧,创作团队突发奇想:在舞蹈练功房,用黑色的垃圾塑料袋搭建起了一个简易的舞台。就在这个被称为“黑匣子”的舞台上,最终完成话剧的分排、联排和合成。暑假里,40多位师生一起摸爬滚打近60天,包括发声、普通话、台词、形体、表演等课程的基础训练,从坐排、分排、联排到后期合成,经历了900个小时的“魔鬼训练”。
十月苦化蝶,终得破茧飞。11月27日,话剧《大地之光》如期公演,当晚一票难求,能容纳1500名观众的弘毅堂却涌进了2000多名师生。学校校长王焰新在观看完演出后,激动地说:“《大地之光》不仅是大学生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教材,还是弘扬科学精神、校训精神的鲜活范本。”演出完毕,赵新雅如释重负,“我一直被李四光精神感动着,我为自己能扮演这个角色感到光荣。”
2013年4月26日,北京公演;2014年4月25日,武汉公演。“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被需要是一种幸福”、“北京不会震”……李四光铿锵有力的话语不断在演出剧场回荡。每当演出结束时,所有演出学生面向李四光先生画像三鞠躬,观众都会全体起立,长时间鼓掌致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春法用“无与伦比”来评价《大地之光》的演出,他说:“希望通过‘校友演校友,学弟演学长’的形式,将李四光的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为广大科研工作者、青年学生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如何做人作出示范。”
洗礼
其实,导演李铁最初接到这个创作任务时,“被‘李四光’3个字给吓着了”。因为在此之前的舞台剧编导生涯中,他从未接触过地质。从2012年3月开始,创作团队向地学专家虚心请教,到野外体验地质工作的艰辛。此外,还远赴北京拜访了李四光外孙女邹宗平女士,辗转于李四光的故乡湖北团风县回龙山镇、黄冈市李四光纪念馆等地,收集整理了上千张照片和图书、期刊、影视、图片等资料。
有一次,李铁提前来到排练场地,发现现场异常安静,他轻轻推开化妆间大门,眼前的一幕让他十分惊讶:有的学生在化妆台前作习题,钢笔在纸上传出沙沙的声音;有的学生坐在地上抱着课本在阅读;还有的干脆站着,嘴里默念英语单词。当时他在门口感叹:“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群孩子啊!”
2012年11月24日晚上,就在离《大地之光》正式公演不到3天的时候,一个叫嘉文的学生演员,得知了四川的爷爷病危的消息。他是家中唯一的孙子,此时他很想赶紧回到老家尽孝,但是公演在即,这位来自四川的全国抗震小英雄最终还是选择了留下。公演一结束,他便起程往家赶,到家3个小时之后,爷爷安详离世……
《大地之光》学术顾问金振民院士曾与李四光先生有一面之缘,回忆起当时,他激动地说,1965年5月22日毕业前夕,当年我只有23岁,我还清晰地记得,李先生告诫我们说:“大自然是我们地质学家的乐园,是我们科学家吸取资源和知识的无穷无尽的宝库。”40多年过去了,时光带走了青春,也带走了几代人,却带不走李四光先生的精神,以李四光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大师就是共和国的脊梁。
曾看过《大地之光》的大学生李蕾嫣同学也在微博里记录下当时的感受,“你看真理的火花燃遍山野,残缺的矿石祭奠生死,高昂的歌声述说理想,破音的喇叭沉淀岁月,话剧《大地之光》让我的灵魂得到一次洗礼。”
传承
ky开云娱乐-(中国)科技公司,(武汉)党委书记郝翔表示,“借着‘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这一平台,排演话剧《大地之光》,既是对李四光先生的尊重和追忆,更是对先生崇高科学精神的继承、弘扬和发展。”
正如金振民院士所说,“全部科学家中只有李四光的精神是以李四光命名的。李四光精神,指的就是四光先生的爱国精神和他的科学精神,这两个精神正是撑起中国科学家的脊梁。”
为了将这种脊梁精神传承、发扬下去,我校资源学院依托学科背景,借助话剧《大地之光》的文化影响力,发起了“寻找李四光?卓越地质师培养工程”项目。资源学院党委书记郭秀荣表示:“该项目定位于打造‘实践育人共同体’,包含‘卓越地质师成长营’和‘卓越地质师挑战营’两大模块。成长营以培育为主,旨在对学生开展思想引领与技能培训;挑战营以竞赛项目和成果展示为主,旨在用竞赛的形式检验学生发展水平,激励学生用心参与,学有所获。”
这种集思想育人、组织育人、文化育人、科技育人、实践育人五位一体的“寻找李四光?卓越地质师培育工程”至今已成功举办三期,有来自地学专业的逾2000人次学生跨专业、跨年级、本研一体化组成的200多支团队参赛,近900人次本科生、研究生提供科普知识宣传、野外实践等志愿服务,300人次学生参加各类培训……
可喜的是,话剧《大地之光》作为读懂科学、读懂校史的教材,被列入该校的新生入学教育中。校团委书记龙眉说:“用艺术的吸引性和文化感染力来培育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将是一个新的起点。目前校团委正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青年文化旅行社’,通过传统文化、学科文化和国际文化三条旅线,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让话剧《大地之光》、让李四光精神在地大学生心灵里真正扎下根来,延续下去,化为每一代地大人践行‘中国梦’的不懈动力。”
未来
如今,赵新雅走在学校很容易被认出,但他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个“明星”,他说自己更像是一个信徒,不知不觉中被李四光精神指引了方向,发现了自己在国家发展中的价值。“虽然没有经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没有经历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但我经历了这场让我一生难忘的戏。我爱你,中国!”
2014年10月26日,赵新雅看着眼前这些跃跃欲试的小鲜肉,不禁想起了老师金振民院士的讲话,“当代中国梦并不仅是GDP,中国梦首先应该是一种精神脊梁,是一种精神。”
115年前的今天,李四光诞生,让中国摘掉了“贫油”的帽子,挺起了脊梁;115年后的今天,饱含爱国与科学的李四光精神又将被一群大学生所传承和发扬。
刊登于《 中国青年报 》2014年11月25日08 版
(转自地大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