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y开云娱乐-(中国)科技公司,

【中国气象报】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气象智慧

发表时间:2024-02-08     点击:次     编辑:孙彦钦

 


  本报记者 张娟

2023年12月中旬,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出现寒潮雨雪降温天气。寒潮影响期间,上海市浦东新区气象局通过陆家嘴城运中心平台发布《健康气象寒潮防御指引》,精准送达高风险人群。同时,更精准的气象健康风险提示也让专职网格员和结对志愿者开展工作更有针对性。

这正是“气象+健康”的生动实践之一。气象部门始终把百姓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打造个性化、定制化的健康气象服务,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气象智慧。部门联动延伸服务场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健康气象”作为近年来新兴的研究与服务领域,受到气象部门高度重视,与之相关的监测、预报及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多地气象部门联动疾控、文旅、城市运行等部门,推进交叉领域研究,携手应对天气变化给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已取得显著成效。

2023年11月3日,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发布2023年入秋以来首期流感气象风险预报产品,从中可以得知未来一段时间内不同地区流感气象风险等级,以及相应防范措施和建议。据悉,自2022年起,该中心在春、秋、冬三季不定期发布全国流感气象风险等级预报图,基于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等气象条件综合指标和流感发病的暴露反应关系,构建客观预报模型,提供未来7天逐24小时的流感气象风险等级预报,为公众应对流感风险提供科学支撑。

“受天气影响,诱发脑卒中的气象风险高,请广大市民注意防范……”最近,不少天津市民收到“脑卒中气象风险预警”,提示如何预防和控制脑卒中高危因素。聚焦高品质生活供给,天津市气象局联合医疗、生态环境等多部门打造“气象+健康医疗+服务”新模式,建成健康气象交叉创新中心,并融入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和信创海河实验室,在全国率先发布脑卒中气象风险预警产品,服务4000万人次。

2023年7月,全国首个由气象部门与疾控部门共同建立的蚊媒联合监测与预报体系在上海进入实施阶段。基于联合监测点位的数据,两部门试点开发“蚊扰指数”预报与预警系统,为开展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的风险评估与传播预测提供数据支撑。

2023年5月,天气渐暖,雨水也渐渐增多,湖南蘑菇中毒事件呈上升趋势。“本月(5月17日至5月31日)毒蘑菇中毒指数为Ⅱ级(高)。”湖南省食安办、省卫生健康委、省疾控中心、省气象服务中心首次通过天气预报节目发布湖南蘑菇中毒指数。这个中毒指数结合气象条件,根据毒蘑菇中毒指数预测模型,并经专家综合研判确定。科学研究为健康服务添“动能”

了解疾病对哪些气象要素有较高的敏感性,确定其定量影响关系,是开展健康风险预测的基础。

基于公众日益增加的个性化服务需求,气象部门创新性、常态化开展基于高温中暑、紫外线、花粉过敏等健康气象预报服务,关口前移降低极端天气气候对公众造成的疾病风险和不利影响。

2023年,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升级紫外线强度预报产品,将原有2400个城镇级紫外线强度预报产品增加至4万个站点,预报由逐日升级至逐小时,产品精细化水平不断提升。

“自从北京有了‘花粉健康宝’,我在春秋季节出门前都会打开看看,上面的数据非常详细。”北京市民王女士说。在每年过敏性鼻炎等疾病高发的春秋季节,花粉都是最重要的气传致敏原,而花粉浓度受天气条件影响较大。伴随过敏性人群数量的增加,花粉及其他气候敏感性疾病预报预警服务,正在被更多人熟知。

自2019年起,天津市气象局联合天津大学技术团队,研制出集花粉显微图像三维度自动采集(硬件)及智能识别(软件)于一体的花粉智能识别仪,该设备在天津西青国家自动气象站同步观测,总体花粉检出率达90%,大大提升了花粉观测智能化水平。

2023年,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联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等开展的“首都蓝天行动培育——北京地区主要气传致敏花粉浓度智能监测及预报技术研究”通过验收,团队首次开展国内花粉致敏预报研究,构建花粉致敏发病等级预报模型,为季节性过敏早期干预治疗提供辅助。

气候敏感性疾病,既是医疗卫生部门急需攻克的课题,也是气象部门持续探索的服务方向。研究显示,气候变化可以通过多种复杂路径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健康。如何减少人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加强气候变化健康风险基础研究十分必要。

武汉区域气候中心加强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湖北省疾控中心合作,构建了基于快速天气转化指数的呼吸道疾病气象影响评估模型,确定了风险预报指标(SWVI),即SWVI每升高1℃对应同时段发病的相对风险就增加5.2%。

深圳市气象局与ky开云娱乐-(中国)科技公司,(武汉)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合作开展流感发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研究,并与长三角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合作,建立流感预测模型和服务系统,提醒市民依据风险高低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

湖南省气象局联合省疾控中心开展基于气象因素、病原体和易感染人群的手足口病预警模型研究,研究手足口病发病风险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构建发病气象风险预警分级标准,并首次通过湖南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发布手足口病发病气象风险预警短信。

依托上海市气象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健康气象团队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可以模拟自然环境暴露的人工气候环境暴露仓,为健康气象机理研究提供实验平台。

此外,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提高,康养旅游越来越受推崇。2023年,“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县)”“避暑旅游目的地”增至409个。其中,有57个“中国天然氧吧”具备冬季舒适型康养气候资源,88个具备日光疗养型康养气候资源,67个具备夏季清凉型康养气候资源,为公众挑选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提供参考。

2023年4月,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与浙江省磐安县气象局共建全国首个“健康气象服务研究基地”,开展高温中暑、流感、紫外线、心脑血管疾病、人体感知度等5项健康气象服务产品本地化应用及研究,“气象+医养”的探索走上快车道。科普传播织就健康守护网

数据显示,气候变化已成为21世纪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子之一。气温、气压、湿度、光照等气象要素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体健康。

聚焦健康气象的方方面面,气象部门依托电视、广播、微博、微信等多平台共同织就健康守护网。

“随着气压、风速的增加和平均气温、最高气温的上升,福建省传染病发病率也在上升。”福建省气象局与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编写的《气候变化与人体健康》画册中,介绍最新的科普宣传内容。

上海市气象局宣传科普与教育中心围绕二十四节气不同的气候特点,推出《二十四节气里的气象与健康(上海版)》,包含气象与健康跨学科融合的养生知识。

天津市气象局联动市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利用十多年的脑卒中高危人群社区筛查和科普工作基础,编撰出版《气象与健康知识问答》科普宣传手册,解答读者最关心的50个问题,并面向社区和医院发放。

未来,气象部门将不断强化高品质生活的气象服务供给,增强公众对健康与气象风险的认识和预防意识,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为健康中国建设持续注入气象智慧。

(刘丹、吴彤、唐淼、宛霞、唐历、张妍、张敏、丁昕彤、朱晔、张倩、李浩、罗红梅、吴英、李琳琳对本文有贡献)

链接:http://epaper.zgqxb.com.cn/index.html?guid=1753216979340099585

(原载《中国气象报》2024年2月2日)


最新动态